< 返回
从营销环境看近代中国第一个铁厂的破产

内容提要:洋务运动时期,贵州当地政府在镇远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化重工业企业——青溪铁厂。然而,由于营销环境的缺失,青溪铁厂创办不久即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洋务运动青溪铁厂破产营销环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3-92-3

贵州东南部的镇远古镇自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在此设县,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中元代至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在镇远县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长方形铁锭,长35.5cm,宽9.5cm,高6cm,其上浇铸四个大字:天字一号。这块铁锭是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铁厂1890年所生产,是中国民族重工业起步的第一个脚印。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州巡抚潘霨奏请在镇远开办铁厂,委其弟潘露主持厂务。青溪铁厂耗银27万余两,于1890年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设备有日产25吨高炉l座,每日熔生铁25吨,熟铁冶炼炉8座,炼钢炉2座,轧条机13台,轧板机1台,均从英国进口。当时出产的品种有钢板、钢条、粗细铁丝、螺丝钉等,主体厂房占地60余亩。厂内生产分炼铁炼钢轧钢三部分,各种机器设备32件。炼铁部分有大炉一座,吊机一座,气炉五座,大风机两座,热风机四座。炼钢部分有钢炉两座,风炉两座,焊铁炉一座,汽锤轧轴一座,以及机架、扇风机、炭铁炉、熔铁炉、钢板气炉等设施。轧钢部分有:水机、锯条、大剪床各两座。铁厂日产生铁25吨,钢48吨。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铁厂,比著名的汉阳铁厂还早3年。铁厂规模之大,在当时国内所仅见。然而由于营销环境的缺失,青溪铁厂投产不久后,即被迫停工并最终破产。本文从自然经济环境、政治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和资金等方面对青溪铁厂的破产进行分析。

一、自然经济环境:贵州是内陆省份,山路狭窄崎岖,直至明末清初尚无近代社会标志的交通条件。当时贵州的官马大道也宽仅丈余,只能供人马通行。自然环境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由于交通不便,商人裹足不前,更不愿意投资。贵州巡抚潘霨考虑到陆路的不便,在考察青溪的地理环境时特别考察了水路。他说,“惟黔省矿产大半在万山之中,远商惮于跋涉,往往裹足不前。臣又派委勤苦耐劳之员弁,查看道路,可以直达江口者共有几处,尚需添置分局,运往各口,以便装载上船,顺流而下,搭附商轮,由汉口而至上海,均极简捷,以便挽运。”实际上,水陆情况并不容乐观。乾隆三年(1738年),贵州总督张广泗奏:“黔省地方,镇远以上自昔不通舟楫”;又奏“黔省产米无多,重山复岭,外来挽运尤艰。查自镇远府以上……虽陆续开修,而河身狭窄,仅容小舟运载,陆路尤为险阻。……盖实限于地势,非人力所能施。”乾隆五年(1740年),张广泗在奏请《黔省开垦田土,饲蚕纺绩、栽植树木折》中说:“查兴修水利一条,闻黔地古谚有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今黔省在皆山,高者岭,低者箐,何处可以开筑?然山田无水灌溉,而百谷亦生者,以‘天无三日晴’之故,其常有者而不潦者,以‘地无三尺平’之故,是不特无地可以开渠筑堰,亦无所用其开渠筑堰也”。贵州交通不便的状况,严重的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由于自然环境的不便,青溪铁厂从筹建、生产、物流各个环节都受到严重制约。

贵州的经济状况一直居于全国末尾。“黔省尤系瘠区,每岁度支全赖各省协济。”贵州赋税收入很少,大部分开支仰仗外省协济。道光后期全省田赋额征十二三万两,加上其他杂赋全年总共不过二十余万两,居全国十八行省之末,而全年支出则为一百万两左右,其中兵饷需银五十多万两,文武俸廉、役食、驿费、公费、马乾、世俸等款年需银四十余万两,又年例支零星杂款约五万两,本省收入仅为年支出的五分之一,不足部分由外省每年经济七八十万两。因而古谚语有“人无三分银之”说。这种状况直到光绪朝也没有改变。

贵州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汞矿、铅矿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煤、铁矿蕴藏量丰富,其他如金、银、铜、硝石、雄黄、石英等矿产也有分布。镇远的青溪一带原有用土法生产的铁厂,青溪出产的铁锅,以坚韧耐用著称,其使用时间可超过其它地区出产的土制铁锅一倍甚至三倍。然而由于技术落后,直到同治年间在青溪一带仍然以土法炼铁。咸丰五年(1855年),日本人井上到青溪进行铁矿调查并提出了开采计划,青溪铁矿的开发从而引起了贵州官府的重视。这一史实充分说明贵州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但落后的生产技术与之形成巨大的矛盾。光绪十一年(1885年),潘霨在奏请建立青溪铁厂时亦说:“黔省跬步皆山,处处产煤、产铁,特以物太粗重,山麓难于致远,开采者但供炊爨、农具而止,货弃于地,殊可惜也。”

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下,青溪铁厂在筹建和生产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如该厂筹建时,从英国等地购买设备,仅运输即大约花了一年时间。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青溪设立“炼铁总局”,在“镇远、常德、汉口、上海布置分局”。次年(1887)从英国谛塞德厂购到全套炼铁机器,重1780余吨。又从英格兰北部城市利兹的“英格汉姆父子公司”购得各种规格的耐火砖,现存的砖块实物上尚有“ingham & sons,wortley leeds”的英文字样。青溪铁厂全部进口设备及材料于光绪十四年(1888)运抵上海。经检验合格后分三批启运,沿南京、武汉、常德、沅陵溯流而上达洪江,然后由海轮换江轮再换机动驳船。由于当时还没有较先进的装卸装置,一路上经常立架按件起重。遇到滩高水险,又须按件起驳。历时逾年才抵达青溪。

再如炼铁使用的煤炭也成了铁厂生产的难题。铁厂使用的煤是瓮安县兰家关的煤,质量不合格。若用湖南弯水煤又运费昂贵,反造成亏损。青溪铁厂虽已投入生产,但因事先未经细致地调查研究而草率开工,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缺乏优质燃料。青溪及其附近无煤矿蕴藏,而炼铁大炉每天需焦煤四十吨,从兰家关运煤到青溪,要经过畜力运至施秉境内,再上船顺湃阳河而下才能到达,颇为不便。而且兰家关的煤量少质差,导致炼铁炉塞事件发生,青溪本地人称之为“铁牛卡炉”。潘露探知湖南弯水的煤质优良,但距青溪路途遥远且山路崎岖,后来探得弯水有苗河直通湖南黔阳县。黔阳为沅江的一重要码头,潘露决定在青溪铁厂用木炭作燃料炼生铁,再用船顺舞水而下,经洪江运至黔阳,在黔阳另设分厂,用弯水之焦煤将自青溪运来的生铁炼成熟铁然后外销。如此办理,水运费轻,自然合算。但是贵州当政不予批准。

二、政治文化环境:关于政治环境,菲利普·科特勒指出:“这种环境是法律、政府机构或制约社会上各种组织与个人的压力集团的集合。”洋务运动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失败告终,前后约三十多年。洋务派认为,中国的典章制度远远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有“火器”不如人,洋务派官员中,清朝中央有恭亲王,奕昕和文祥等人,地方督抚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认为只要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中国就可以强大起来。如李鸿章说,“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们开始向外国大量购买枪炮船舰和生产设备,陆续兴办造炮制船的军事工业。

青溪铁厂就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创建的。贵州巡抚潘霨是一个洋务官僚,他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上折要求在贵州镇远开办青溪铁厂,利用贵州的地下资源,依靠商人资金兴办新式的采矿企业,为洋务派的军事和民用工业提供原料和燃料,以此开辟财源,扭转贵州历来“每岁度支全赖各省协济”的财政困难。该建议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奏准筹办。青溪铁厂筹建时采取“商办官销”的形式,招商之法则选派人员到上海募集股份,由贵州矿务总局公开刊发《贵州矿务札文》于各报,向社会各界宣传办厂宗旨、经营管理及发展前景等事宜。预计每股收银一百两,共招三千股,合银三十万两,股份最多者推为总办,其余一人能集百股者作为帮办。由于贵州的投资环境落后,因而社会反响并不积极,从始至终在省内外只招到商股十万两(省内五万两),潘霨只得挪用公款十九万二千两,并拟借洋款三十万两垫支筹建工程。这样挪用的公款实际上变成了官股,商人筹股不多,铁厂实际上成了以官股为主的官商合办企业。

潘霨请调其胞弟潘露(上海制造局侯选道)兼办贵州矿物,负责青溪铁厂的筹办工作,又委任官僚徐庆元为帮办,祁祖弈为副帮办,并分别委派了汉口转运分销中心的会办、帮办,上海督销转运总局的帮办、文案、收支等人员。青溪铁厂从一开始领导权就掌握在官僚手中,而最终决策权实际上由贵州巡抚潘霨所掌握。这就导致了青溪铁厂出现问题时,往往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处理。另外,青溪铁厂由贵州官方武装控制,厂内驻有清兵约三百余人,由一管带率领。这支清兵除护厂外,还分驻竹坪罗家溪的银矿坡,督促雇佣零工运矿。

由于潘霨擅自挪用公款,塞炉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不但不准报销所垫公款,而且对所借洋款也要铁厂付息。潘霨怕承担风险,不敢接受所借洋款,并一心想甩掉烂摊子,将厂所存机器煤铁房屋等物品抵还公款以求保全。潘露鉴于塞炉事件是由于所供之煤质量不合格,因而提出在黔阳另设分厂的新方案,但被潘霨否决。

贵州文化落后。清政府在贵州的教育一直停滞不前,培养人才由书院,选用人才由科举。据载,嘉庆年问贵阳共有书院十三所,书院的条件大都十分简陋,经费拮据,书籍奇缺。由于交通闭塞,从上海邮寄书籍一般最快需要二十天左右才能到达贵阳。这一状况直到洋务运动后期也未得到改善。1894年,严修出任贵州学政,即携带十四大箱书籍入黔。严修曾询问书院的师生是否读过《林文忠公奏议》、《胡文忠公遗集》、《左文襄公奏议》等当时流行的书籍,回答无一人读过。严修到贵阳府署借阅《京报》,想不到竟没有订阅。书籍的缺乏造成了贵州学子的孤陋寡闻。对此,严修感叹道:“好学能义之士,所在多有,惟见闻大陋,志趣不广。每于复试日,叩其所学,皆以不能得书为憾。”为此严修奏准朝廷成立贵州官书局,购买了不少中西方书籍,严修为此用了不少官俸乃至借款,以至离任时负债达白银四千两。贵州教育落后的状况可见一斑。这一状况直到清晚期也无太大改观,在新开办的学堂中,师资缺乏特别是理工师资的缺乏,导致贵州技术人才奇缺。面对这一文化环境,青溪铁厂不得不借助于省外国外的技术人才,而本地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路。 三、技术环境和资金: 技术环境:青溪铁厂缺乏先进的技术条件。贵州历史上没有开办过近代企业,自然缺乏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潘露为洋务派知名的技术人才,讲求西学三十余年。曾被左宗棠奏派办理金陵、上海两局的制造事务。潘露上任后,从上海聘请了由法国人罗克莱带队的外籍工程师五人,又雇佣了一批江浙技师和工匠。厂内招有固定工近千人。青溪铁厂全部设备及材料进口于外国。设备的掌握者都是从国外聘请的技术人员,潘露死后竟无合适的人选接任。潘霨上奏,“臣弟潘露心力交瘁,竟于七月积劳病故,无人统帅生产,众商缺望,惨不忍言,无奈欲乃开大炉,无人督理,终失机宜。臣弟潘露病故后,黔省并无精通西学之员,无可委任,而矿务繁重,该员商委无力承担,自应俯所请,暂行停工。”后来,曾彦铨接管使铁厂于光绪19年完全停产。再后来,陈明远接管,更使铁厂完全倒闭。

资金:资金一直是困扰青溪铁厂的关键问题。该厂在筹建时,为了鼓励商民积极认股,贵州矿物总局经过反复研究,拟订了《贵州矿务札文》公开刊于各报。该札文共十三款。主要内容有:(1)慎重资本以广招徕;(2)先炼铁矿以图扩充;(3)采制精良以胜洋产;(4)机器合宜以便行销;(5)分别设局以便转运;(6)不求多制以免滞销;(7)撙节经费以裕股本;(8)遴员办事以专责成;(9)收解互报以便稽查;(10)核定本利以示划一;(11)收权股本以便接济;(12)慎用局友以杜冒滥;(13)股满停收以示限制。刊发札文的目的在于向各界宣传筹建青溪铁厂的宗旨、办厂的经营管理措施,展现铁厂的美好前景,以吸纳社会各界的资金。然而资金的募集很不理想。以后资金问题一直未能改观。

总之,贵州当时尚处于自然经济时期,不具备近代化大型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营销环境。青溪铁厂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大型企业,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极不协调,贵州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严重的限制了青溪铁厂的生存和发展。从政治环境来看,封建生产关系严重的束缚了铁厂的发展。贵州官方是铁厂的实际控制者,他们既不懂生产技术,也没有管理企业的能力,发生问题时只能采取封建衙门的作风处理问题。另外,铁厂文化环境的缺失自不待言。再从技术环境与资金方面来看,贵州当时没有适应近代化企业的管理、技术人才,没有雄厚的资金赖以支撑,也是导致青溪铁厂最终破产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钟 雯,女,1985年生,汉族,贵州贵阳,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俞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