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格兰仕华丽转身

由过去的技术“引进者”、“模仿者”到现在的产品和技术“输出者”,格兰仕是近年米少有能带给我们亮色的家电企业。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但曾是“中国骄傲”的本土彩电企业却遭遇着寒流。2007年第一季度,外资品牌平板电视在中国市场的整体销售额比重已经增至59%,全面超过国产品牌,在一些中心城市,外资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达到80%。要知道彩电行业正在升级换代,平板电视已经成为现在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彩电行业的主流产品。这意味着本土彩电企业不是落后“一时”,很可能是落后“一世”。更耐人寻味的是,外资品牌平板电视这次是利用本土企业所擅长的价格战打败本土企业的,颇有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味道。

一些有强烈危机意识的中国企业家早就断言:跨国企业真正觉醒与进攻时,就是中国企业消亡或衰落的开始,前二十年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场营销试验而已。我认为这并非是耸人听闻的论断,类似的新闻我们近些年已经听到了不少,去年的手机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跨国企业卷土重来

近些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有加快的趋势,这些跨国公司销售增长速度远远超越了同期的本土企业,比如索尼公司在2004年居然在中国居然实现了80%的增长。分析其中的缘由,一方面,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商业环境的逐步成熟也利于跨国公司运作;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渠道运作、劳动力成本控制、消费者需求洞悉这几个方面,而现在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更值得警惕的是,跨国公司始终有着资本、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全面建立自己的生产工厂,双方的劳动力成本已经相差无几,这使得中国本土企业在劳动力方面的竞争优势消失殆尽。近些年跨国公司纷纷加大了在中国投资的力度,进一步缩小了劳动力成本的差距。比如日立公司的社长宣布在未来三年内在华投资10亿美元,三星宣布增资在中国苏州建立第二个生产基地,等等。成本差距的缩小,使得跨国企业有了和本土企业对打价格战的资本。

本土企业相比跨国企业在渠道运作方面的优势已经微乎其微了,一方面随着销售渠道的规范与统一,特别是现代连锁终端的快速崛起,中国市场的渠道格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这些现代终端中,跨国企业的品牌、资金等优势发挥得更为充分;另一方面,跨国企业已经逐渐掌握了三四级市场的运作特点与规律,在这些市场的渠道运作水平也在大幅提升,销售渠道不顺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善。

本土企业在消费者需求洞察方面一向领先于跨国公司,但消费趋势的变化、消费购买力的提升越来越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营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曾经在很多领域一度被消费者忽视的跨国品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竞争占据了非常有利的位势,在冰箱产业中,跨国公司的品牌已经占据了四成的份额。在消费者对产品基本功能的需求被满足以后,消费层次的提升成为必然,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再是进行消费决策的第一标准,品味、科技含量、人性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决策基础,跨国品牌显然更能迎合这一趋势的变化。

格兰仕战略转型的意义

无论本土企业是否要走出国门,在本土面临的都是一场国际化的竞争,这是无可逃避的。竞争环境已经发生本质的变化,这意味着竞争的规则已经改变,企业固守原有的思维模式,固守原有的竞争能力与优势,已经不能应对新的挑战。重新构筑自我的竞争能力以获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本土企业的必然选择。格兰仕就是这样做的。

格兰仕给我们最深的印象莫过于“价格屠夫”的称号了,在格兰仕发展的初期,用低价手段成为微波炉行业的霸主。当格兰仕进入空调行业并继续延用微波炉的策略时,却遭遇了巨大的困难,2006年格兰仕空调排名已经跌出空调市场的前十位。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对品牌与品质的高要求,一向以低端品牌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格兰仕不得不重新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格兰仕选择了技术创新之路。在中国本部和韩国设有自己投资的研发中心,每年的技术投入一直保持占全年销售额的3%-5%,这在单品价格高而利润超低的家电行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仅2000年至2005年,格兰仕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就超过十亿元。目前,已经研制出来并开始申报的专利技术有600多项。

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在10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格兰仕成为本届广交会品牌区成交额状元,性能优异的“光波空调”等高端产品将格兰仕推到“头把交椅”。去年国家商务部对2629位海外采购商的“中国品牌海外知名度”调查表明,家电品牌格兰仕得票第一。

对企业的长期竞争力充满忧患意识的海信董事长周厚建在2005年在一场题为《忧患与挑战:海信的下个五年》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企业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大到已经不是时间上的概念,而是空间上的。中国企业技术上的差距令人心痛,这种差距不是海信一家的问题,是中国消费电子类整体的软肋。在这样的呐喊声中,一些先知先觉的中国企业迈出了探索的步伐,比如海信、比如格兰仕。格兰仕已经完成了由过去的技术“引进者”、“模仿者”向现在的产品和技术“输出者”角色的转变,就连日本、韩国的跨国公司也开始模仿格兰仕的光波技术。

格兰仕是近几年少有的能够带给我们亮色的家电企业,“价格屠夫”的战略转型与重构竞争优势,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希望。我们相信本土企业可以从格兰仕身上领悟到勇气、智慧与希望。这条道路不会很顺利,即使是格兰仕也会再遇坎坷。在跨国企业卷土重来之际,我们期待更多的中国本土企业做出自己的探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重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