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形象营销的时代

公众媒体对企业家形象影响巨大

在前文我们已经说过,知名度高的企业家,往往都是善于利用媒体的企业家。像郑李锦芬、李金元、陈得福、钟彬娴这样广为人知的企业家,他们的排名如此靠前,固然有企业实力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总是频频在媒体露面,攒足了足够的印象分。否则,像玫琳凯这样不仅进入中国市场时间长、而且自身又实力不菲的企业,其领导人怎么就如此悄无声息呢?

对于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能力当然是管理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但优秀的企业家,大都有着熟练驾驭媒体的丰富经验。在当今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谁抓住了公众的眼球,谁就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从消费者心目中的“陌生人”变成“熟人”,从而赢得消费者更多的信任。

从本次的调查问卷显示出的结果来看,媒体对企业家形象的宣传作用再次表露无疑。在“得知渠道”一项中,报纸、杂志、电视、网站合计获得的选票高达79%,远远超过“家人朋友讲述”所占的21%。而在单个选项上,作为新兴媒体代表的“网站”获得了35%的选票,高居第一。可以预料,在未来的直销企业家公众形象的传播中,网站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说“公众媒体对企业家形象影响巨大”,而不是说“公众媒体对提升企业家形象作用重大”,是因为大家都熟悉的原因:媒体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前文提到的张华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瓜拿纳公司尽管规模不大,但在事发以前,凭借张华仗义疏财、广结善缘的性格,它在行业内一直有着不错的口碑。但事件发生后,通过媒体的宣传,瓜拿纳公司的业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媒体的“双刃剑”作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公众形象与商业形象

企业家的商业形象这次并没有被我们列为一个单独的调查项目,但并不意味着就不重要。实际上,“你最熟悉的直销企业家”与“你最欣赏的直销企业家”在结果上有差异,就已经隐隐透露出了公众形象不完全等同于商业形象的信息。

公众形象就是社会大众对企业家的印象,而商业形象则是供应商、代理商、销售人员对企业家的印象。公众形象是感性而盲动的,而商业形象则显得更理智、更专注。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家在“你最欣赏的直销企业家”中名落孙山,但其所在的企业却实力不俗,在这当中,商业形象起着独特的作用。

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出色的公众形象很可能为企业家的商业形象增加不少印象分,但好的商业形象却很难给企业家的公众形象带来质的提升。毕竟,销售人员、供应商与代理商只是一个“小众”的群体,他们或许与企业家接触得更为密切,但人数有限。而公众对企业家的了解尽管十分有限,但却完全可能凭借一个感性的认识,去影响甚至是改变企业家业已形成的、良好的商业形象。

企业家形象影响着企业未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句家喻户晓的古时名言,也可以来形容企业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多企业家历尽心血,几乎凭一己之力打造出一个企业,却因为自己在公众形象上的不慎,而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了。

对很多老百姓来说,他们对企业家与企业的感觉,很有些爱屋及乌的味道。因为欣赏某个企业家,所以欣赏这个企业家所领导的企业;或者因为欣赏某个企业,所以欣赏领导这个企业的企业家。有些时候,他们自己也分不清究竟是更欣赏企业家,还是更欣赏这个企业。惟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这两个环节中的哪一个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他们对另一方的看法。

在中国的直销行业内,一些企业出于营销上的考虑,非常热衷于在企业内“造神”。即通过种种办法和手段,把自己的领导人包装成一个几近完美的成功人士,以此来提升销售人员的信心,以此来让他们感觉到:跟着这样一位“成功人士”做事,自己成功的几率便会大大增加。这种做法或许会在特定的时间内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在自身的产品还没有形成强势的品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时,一旦“神话”破灭,企业便可能面临着灭顶之灾。反观一些成熟的企业,即便偶尔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肯德基出了“苏丹红事件”,但不会有人觉得是肯德基的老板、总经理不好,而更愿意相信只是其中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同样,如新的中国区总裁由邱锦云变成了范家辉,也未见如新的销售体系出什么问题,大家都觉得那不过是一次人事变动而已。

市场的形势总是瞬息万变,谁也无法准确预料将要发生的事情。因此,对于直销企业家来说,最现实的做法还是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及时制定出风险管理的具体办法、措施。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企业家来说,未雨绸缪任何时候都不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