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高等教育的市场营销分析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的生产和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其运作必然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因此要利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对高等教育的运行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 市场化 市场营销

高等教育市场化是指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生产和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其中包含两个层次:从宏观上看将高等学校作为独立办学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影响和反映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从微观上看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具体表现为引入市场机制或借用部分市场方式处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关系,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引入市场调节方式,提高高等学校内部运行效率。

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高等教育消费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求”大于“供”的矛盾,这种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扩张的高等教育消费需求,近两年出现的高校扩招也无异于杯水车薪,因为这种扩招只是一种暂时的计划性扩招,难以真正反应市场变化并最终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供求平衡。第二,由于高等教育的稀缺性,那么进入高校并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一种稀缺人才,理应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相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渐增大。这里并不是一种在数量上表现为简单的“供”大于“求”,而是“供”与“求”的结构性错位或失衡。第三,随着高校的扩招,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然而,名牌大学仍然保持他们的领导地位,进入这类大学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出现了很多低质量的大学,大学生的质量难以保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计划招生、统一培养、国家分配”,整个运行过程是完整的或平衡的。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成熟,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建立一个与之相应的完整、一致的市场体系,而不仅仅是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调节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行。

在劳动力市场中,高校的产品——人才是否受欢迎,最终取决于培养的人才质量,或者说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要求就是人才质量。高校以市场为机制建立高等教育的组织市场将直接影响学校内部运行的效率。如果没有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与高教内部运行效率的提高,最终将不会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和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人才。或者说,仅仅靠劳动力市场的质量要求来调节,远远不能解决高校发展规模与运行效率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高等教育市场的调节必须在规模、效率、质量三方面达到统一。

二、中国高校的市场营销分析

市场营销观念认为,达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提供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因此必须首先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和欲望,即进行市场需求调研。

1、重视市场需求调研

市场调研即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调查、记录、整理、分析需求市场的各种信息,客观地测定、评价及发现各种事实,摸清目标市场和营销环境,提供相当准确的决策依据,以提高营销的效用和效率。高等院校市场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上哪几类人才具有潜在需求,然后提供给学校的决策机构进行决策参考。高校市场调研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需求市场调研。建立人才需求动态预测机制。随着中国人才市场的建立和逐步规范,有利于高校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高校利用这些信息,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人才需求的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如运用便捷的网络调查统计系统,预测人才需求趋势。第二,供给市场调研。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同时,做好市场供给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某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虽然很大,但若供给量已经超过或接近需求量,高校开设这种专业就应非常慎重。重视供给市场调研,可以采用庞大的网络信息,统计各个高校各种专业的招生情况。要在研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加强对人才供给市场的研究,努力在促进人才供求平衡中提高自身的效益。第三,毕业生适应性分析。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毕业生适应性分析的基础。通过调查研究,掌握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如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这些情况包括:毕业年度,任职情况,工作业绩,业务情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进修学习情况,面临的困难(包括工作与生活方面),对学校办学建议等。通过调查研究,仔细分析毕业生的优良方面是得益于学校的哪些教学、管理做法,以便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继续发扬,同时也要调查了解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找出自己办学方面存在的差距。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以使自己培养的人才更受社会的欢迎。

2、确定市场竞争战略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一组织都处于竞争者的重重包围之中,竞争者的一举一动对组织的营销活动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组织必须认真研究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竞争者的战略和策略,明确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有的放矢地制定竞争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状态。任何一个高等院校制定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明确自己在竞争中的地位,并在对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增长机会,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

(1)市场领导者战略。市场领导者指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在价格变化、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建设和促销战略等方面对本行业其他组织起着领导作用的单位。处于领导地位的高校一般控制着或影响其它高校的行为,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有绝对市场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表现在市场份额上,同时还表现在生源的质量上,因此其战略可有多种选择权,它可以充分利用第一位的优势,在客户和公众心目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处于统治地位的高校想要继续保持第一位的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地发现新的需求。清华大学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利用其名牌效应,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与国外名牌大学互派学生,从而吸引了众多的海外留学生来清华求学,扩大了清华的生源。

(2)市场挑战者战略。市场挑战者是指在行业中居于第二位、第三位和以后位次的高校。高校若采取市场挑战者战略,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某种持久的竞争优势。二是具有部分或全部抵消市场领导者固有优势的条件。三是拥有阻挡领导者的武器。市场挑战者选择的任何一种战略必须基于能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与领导者抗衡的能力。成本优势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佳选择。挑战者要有选择地创新和开发产品和服务。如原浙江大学自1998年11月与原杭州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合并以来,实力和规模都有明显的增加。学校聘请了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张浚生担任新浙江大学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力的位置。

(3)市场追随者战略。一些无力做挑战者的高校可以追随领导者,模仿或者改进推出新的服务,如课程的设置、实验课的安排、环境设施的建设等,并不失时机地投入市场。它们经营成功的关键是保持低成本和提供优质服务,可分为采用紧密跟随、距离跟随和选折跟随三种策略。追随者是挑战者攻击的主要目标,它们必须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而不会引起竞争者报复的战略。追随者高校虽然不必承担创新费用,但通常也不会比市场领导者获得更大的收益。

(4)市场利基者战略。大多数高校因其科研教育经费不足,实力不强,产品或服务种类不全,只能成为市场的补缺者,采取集中经营的战略,他们通常选择一个领导者不感兴趣或者无暇顾及的小市场从事专业化经营。诸如遍布全国各地林林总总的专业性大学,它们与各对口单位挂钩,为其培养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再有,国家重点大学虽然提供的教学服务明显优于地方院校,但因其收费较高,使一些低收入家庭考生望而却步。因此,报考地方院校及军校、师范学校成为他们的首选。而这批院校正因其特殊性,在竞争中得到一席之地。

3、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是以满足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调查是其活动的起点。在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就需进一步明确目标市场,在明确目标市场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特征和高校自身的特征比竞争者提供更合适的产品、更合理的价格、更恰当的渠道和更有效的沟通与促销手段(即4p要素组合)来满足市场需求。

(1)产品策略。产品是指通过交换而满足人们需要和欲望的因素和手段,包括有形产品(如汽车、大米等)和无形产品(如服务、管理等)。教育产品,又称教育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以满足人们受教育的欲望。产品要素是教育市场营销组合的关键要素,因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如专业、质量等)是受教育者首选目标。

产品决策是指生产者和销售者决定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及多少产品项目给目标消费者。产品组合决策包括三种:第一,扩大产品组合。包括产品组合的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前者指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产品线,扩大经营范围;后者指在原有产品线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如现在对外语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因而外语专业就可以依靠扩大现有专业的招生规模而求得发展。第二,缩减产品组合。如高校可以剔除那些难以就业的冷门专业,集中力量发展市场需求大的专业以培养社会认可的学生。第三,产品线延伸策略。对某些专业而言,现有专业层次的需求量已不大,维持现状尚成问题,更谈不上发展了。因此可以考虑产品的延伸,即在现有专业范围内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招收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当然,也可以考虑进行相应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

(2)价格策略。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中十分敏感而又难以控制的因素,它直接关系着市场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着市场的需求和组织利润的多少。上学的价格形式主要为学费,在政府的指导下确定其收费标准。价格虽然不是高等教育市场的重要要素,但高等院校可以在政府指导下采取灵活定价策略。如对特困生减免部分甚至全部学费、取消奖学金的名额限制等,以全面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3)分销策略。分销是指产品(或服务)从生产者传递至消费者,使消费者可以使用或享受的过程。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进入市场,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高校向社会传递本校人才的各种信息。同时,高校可以收集各种社会企事业的工作岗位需求和各个人才市场的招聘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

(4)促销策略。促销是组织通过人员和非人员的方式,沟通组织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引发、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和兴趣,使其产生购买的行为的活动。不难看出,促销工作的核心是沟通信息。营销沟通指信息发出者通过各种手段,使用能被信息接受者正确理解的方式向他们传递信息,并能起到改变信息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的活动。沟通在高等教育消费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效果对学校的知名度有重大影响。只有当学校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向社会传递学校的有关信息,才能引起社会关注。高等院校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学校的特色和形象,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本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市场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不仅决定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而且决定如何培养的问题。前一方面是指高校(生产组织者)与外部市场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外部市场有高教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受到这两个市场的制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消费市场的需求,即学生对高校和专业的选择性,受到学生偏好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虽然高等教育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由于教育培养过程的迟缓性及消费者需求的主观盲目性,它们之间总会存在不一致的地方。也就是说仅靠学生的偏好并不能决定高校提供什么样的专业或教育服务,现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及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选择构成了对高等教育活动的另一种约束。

“如何培养的问题”则是高校(生产组织者)内部运行(生产)效率问题,它的竞争表现在不同的高校(生产组织单位)之间。在既定的教育资源与条件下,能够有效组织管理、能够为高等教育消费者提供最大可能的服务的高校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并淘汰低质高耗的低水平高校。由此可以说,在教学、科研、管理中运用市场机制和方式则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营销管理(亚洲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晁钢令:市场营销学教程,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马丁·卡若依:知识经济中的大学:潜力与隐患,高等教育,2005.3。

[5] 周成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产业发展机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6] 迟桂华:谈谈市场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市场营销,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