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营销比的是创新和远见

在今天,跨国公司正在用各种新的营销概念和创造新的营销体验来蚕食着我们所面对的消费市场,但是很多企业却还在广告、促销、价格战的泥潭中执迷不悟,或者是抱着自己过去打下来的旧江山不忍创新和改变。

很多企业有了一点成绩,就容易自满。比如推出一个产品后,没有打造品牌就获得了成功,于是想当然认为,不需要品牌照样可以成功,因此这个市场上,有大部分品牌依靠强大的销售团队就实现了成功。

但是,在消费者那里的判断却是,只要是品牌,就愿意多付钱,如果是强势品牌,很多关于这个领域的所有的故事他们都会相信,为什么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前几年即使亏损他们也要打造品牌。因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在整合资源的能力上远远大于一个销售力强的产品,而一个高价值的品牌即使在一些产品上有一点瑕疵,消费者因为对你的信赖有时候也会不加以计较。

如果你只是销售一个不知名的产品,你会遇到什么问题呢?白送给消费者他们还会怀疑你的动机。就好像多人总是固执的认为b-b主要靠关系营销,因此只要有卓越的销售团队,就可以取得成功,关系营销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强势品牌,你会发现很多客户你不需要关系照样可以收到订单,拿到高价钱。

一个产品如果不断的向消费者强调功能,或者说只能向消费者强调功能的话,这个产品马上就将遭受到同类企业的竞争压迫而带来价格挑战。

那些经典的产品从来不会去强调功能,而是强调体验,强调生活方式。ipod并不是告诉那些年轻人ipod是如何播放音乐,功能有多强大,它只是告诉这些年轻人,有一个ipod是如何的时尚,甚至拥有ipod,自己的音乐生活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

因此,ipod可以卖到几千块钱,而具备同样功能的音乐播放器,却有很多只能卖几百块钱,差别就在于一般的音乐播放器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将功夫放在营销上,而还是放在了产品的功能上。

腾讯qq这两年迅速跃升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前三甲,其根本是构建了一个给年轻人不断体验的互联网平台,qq游戏、qq币、qq空间等等总是在不断刷新用户的互联网生活,而由于有即时通讯工具作为依托,它就有了黏住用户的基础。

我们反过来看传统的门户,依然还在以生产和制造新闻产品为核心,不论是推出博客还是播客,都是制造新闻产品,强调新闻的功能,不仅成本高,而且很难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体。

一个媒体卖的是什么?如果你告诉受众,你卖的是资讯,受众马上就会说,我每天接受的信息太多了,我们不需要。其实,媒体卖的是思想,是观点。一个媒体如果只能卖资讯,其价值就是低的,如果你是卖思想,或者卖注意力,不论是受众还是广告主都会对你产生兴趣。

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市场研究公司卖的是数据,而我却觉得,市场研究公司如果只能卖数据,最多能做一个三流的公司,或者未来会被咨询公司沦为下游的数据采集公司,这样市场研究公司就很容易由脑力公司变成了一个低价值的执行公司。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数据,而是通过数据解读、挖掘和分析总结出来的知识、策略和远见,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优秀的市场研究公司卖的应该是企业的营销和品牌的评价标准,卖的是内容,卖的是企业决策需要的知识。

有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我们所生产的产品所迷惑,而常常忘记我们的产品到底能够带来目标消费群体什么样的附加价值;我们总是因为习惯了某种惯常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而忽略了跳出产品本身来思考产品之外的价值,甚至我们还常常面对很多知名品牌的竞争和强调体验和生活方式的竞争对手显得不屑,有时候还骂他们离经叛道。事实上,或许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让产品和服务发挥出了最大的价值。

营销比的是创新和远见,而不仅仅是辛勤劳作。

链接:易与经销商“分手”的五大类企业

激进极右派

这一类的企业,在渠道扁平化的思潮影响下,认为通路越短越好,直接建设网络、自建终端就更好,这样不但可以直接有效的控制终端,同时也提高了渠道流通能力,还节省了“成本”。

保守极左派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认为,分销商越大越好,渠道越长越好,直接把产品“卖”给了分销商,由分销商一批、二批去打通渠道,是最安全的做法,反正现款现货,没有风险,只要“搞定”了一些重点经销商,就完事大吉。

求全派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总是把战线拉得太长,恨不得连“太平洋”都能分销他们的产品。事实上,手伸得过长,往往造成企业资源与覆盖面难以协调,从而使过长的网络无法掌控,结果往往在高昂的费用预算下,使企业陷入渠道管控的困境。进而也使得经销商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流管理变得异常不稳定。

求大派

中间商越大越好,是这类企业追求的目标。但中间商大,门槛也高,企业在进行选择时,还要“量体裁衣”,一个中小品牌,即使进了大分销商的网络,也可能因为该分销商对该品牌除了收取各种费用之外,没有精力专推你的品牌,进而也使得品牌在其网络里,放任自流,不受宠爱。而企业也往往因为高昂的费用与无耐的终端销售力,而陷入困境。

讨好派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认为,对经销商的激励越大越多,利润越高,渠道就会越稳定,经销商就会卖力推动。其实不一定,过度的让利,往往会让经销商养成一种惯性心理,一旦出现反复或有利益更高的品牌时,就会出现跳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