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谈管理价值观

[摘 要]管理价值观在管理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经过从经济主义相人本主义的转变,我们应该看到它的作用,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最后将它真正体现到实践中去。

[关键词]管理价值观 管理战略

曾任ibm公司总裁的小托马斯·沃森(thomas·watson·jr)指出,为了生存下去并取得成功,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具备一整套健全的信念,作为它一切政策和措施的前提,公司取得成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忠实地严守这些信念,公司在它的生命历程中,为了迎接瞬息万变的环境的挑战,必须做好改革其自身的一切准备,唯独不能改变它的信念。苹果电脑公司的两位创始人之一,董事长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说,我们是按价值观来经营苹果公司的。可见,在管理中首要的问题在于价值观的树立。

一、管理价值观的转变

传统理性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的,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物质财富增加了,就会使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所以相应的在管理中主要以物质刺激和严格惩罚为管理手段,重视制度建设,推崇理性精神,但这种管理理论实际上认为人主要是为了经济利益而工作,为物质生活享受而生存,把人当作物和工具来管理,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在这种价值观主导的情况下,危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显示出来,因单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一方面引发了诸如政局动荡、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精神失落等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又导致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挑战。在经济主义价值观的引导之下,人们已将对无限性的追求过分集中于物质领域而忘却了精神超越这一生活层面,这是现代人面临生存危机的最深刻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试图超越经济主义价值观局限性的新价值观。

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无可非议,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价值观不仅包括企业要追逐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还包括企业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个企业一旦成为了具有社会影响的企业,便不再是少数人的企业,而是整个社会的企业。

正如松下幸之助指出,企业不能以利益为最终目标,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要兼顾社会利益,生产者不能单纯从社会索取利益,而是要在索取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具有这种使命感的企业才能长存不败,拥有光明的前途。所以,价值观管理理论中的超经济主义价值观认为,企业不单纯是一个赢利性的经济组织和员工养家糊口的地方,而且还是一个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寻求精神家园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文化机构”;人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生产或增加财富的“理性人”、“工具人”或只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而且还是具有多方面需要和发展能力,追求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作为企业发展目的的“目的人”、“文化人”,因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精神激励,价值引导和创造力发挥,传统的物质刺激,严格控制等管理方式正在被精神激励、价值认同、文化引导所取代。管理价值观转向了人本主义。

二、人本主义价值观管理理念

人本主义价值观管理理念在于全面提高组织和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和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制定和实施组织竞争战略的理论。它一方面重视以理性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价值的自我实现,以文化理念等人文因素统摄技术、物质、制度等理性因素和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感化代替奖罚,以体悟取代数字,以人性充实理性,把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更大程度上诉诸人的自觉性和自我激励,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管理灵魂之所在。

这种理念的出现无疑是由社会进步,人的意识和地位的提高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位置。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这一点说明人在试图获取和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他人利益,兼顾当前现实里的周围的人和未来可能出现的人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人本精神所在。也是现阶段管理价值观的出发点。

三、管理价值观的主要作用

管理价值观的作用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方面,价值观是管理目的和战略实施的关键和强大内动力。

(一) 价值观为实现目标的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成功的动力。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讲过:“海尔过去的历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关键。管理价值观的质量高不高关系着管理战略的质量高不高。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的可能,才可以制定和实施可行可靠的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才有所保障。

(二)价值观正是激发人们的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的重要手段。对于价值观的认同是否一致,关系团体内部团结合作的紧密程度。有了良好且人们共同接纳的价值观,制定出的战略才可获得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当然战略控制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计划要求等去实现,但不如共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更为有效。价值观、信念及行为规范可以形成人们的自觉行动,达到自我控制和自我协调。

(三)独特价值观是维持管理战略优势的条件。不同管理群体内部有其不同于其他团体的价值观,尤其一个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往往体现了这个团体的历史积累。很明显的表现在商业活动中管理价值观往往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不易模仿,恒久的带给员工的约束作用和导向作用,保持它在竞争中的特有领地。

另一方面,价值观的保持可能会阻碍管理战略的实施。现实的状况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变迁的迟缓性,它的转变不像更新设备那样容易。而此时面对新情况又需要新的战略,这样原有价值观和新战略之间有可能起的冲突就会阻碍管理战略的实施。

四、吸收传统促进我国管理价值观的发展

我国作为有着几千年文化的大国,虽然长久以来因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影响,导致了商业经济发展的落后。但这不表明,我们传统的文化中不包含有有利于管理价值观的因素。

《水煮三国》的作者成君忆就很强调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越西化的学问价值越高,其实中国古代的哲学很丰富。在巴黎的一个会议上,有人说,21世纪我们要活下去就应该听听孔子的声音。现在的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我认为,美国文化在50年内就会完蛋!因为能源危机而导致的掠夺后果是可怕的。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强调能源平衡,就可以避免产生这方面的问题。”尽管成君忆对于美国文化会很快消逝的断言有些激进,但是他提出的中国文化的平衡还是很符合实际的。

我国的传统哲学讲求平衡。在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具有绝对强势。其实在管理系统内部,要有平衡的秩序。个人需要身心平衡,人与人之间也要有基本的平衡。管理者过于专断会压制个体成员主观能动的发挥。反之,管理者唯唯诺诺,又会失去威信,难以凝聚和促进个体成员的奋斗力量。另外,任意一个管理系统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与社会之间要平衡,否则与社会格格不入。最终无法完成目标。我国儒家积极入世,人与社会相协调的精神旨要正是解决此问题的良好处方。

另外,我国古代思想中的“义利观”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大学》中讲过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也告诉我们在管理价值观上不应图一时之利,一己之力,要放眼未来,以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等为己任,将单独的管理系统放入社会总体中去,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