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试论国家审计风险管理

一、国家审计风险的概念

目前,审计界所研究的审计风险通常是指外部审计的风险。国家审计风险是国家审计机关派出的专业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后,由于提出的审计意见或作出的审计结论和决定不恰当或不正确,而给审计主体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分类

审计风险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一)按审计主体来分,可分为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主体风险是审计主体行为本身造成的风险,客体风险是审计客体内部存在的审计主体未能发现的风险);

(二)按风险可控性来分,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

(三)按风险产生的条件分,可分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没有相关的内部控制情况下,经济业务本身容易发生错弊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能有效控制经济活动中发生的错弊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察觉出错弊的可能性);

(四)按审计环境来分,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是审计的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内部风险是主体风险);

三、国家审计风险的特征

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一样,国家审计风险亦具备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形成多因素性、可控性、潜在性等一般特征。此外,由于国家审计的特殊性,国家审计风险同时还具备一些不同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承担责任损失的相对有限性

国家审计工作范围是审计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而审计目的在于“尽早地揭露背离公认标准、违反原则和法规制度以及违背资源管理的效率、效果和经济原则的现象,以便在发生上述各种情况时,尽可能及早采取改正措施,使当事人承担责任,赔偿经济损失或采取措施防止重犯,至少也要使以后难以再度发生”。可见,国家审计风险仅对审计中的失误承担责任。因此,对国家审计而言,损失相对有限。

(二)国家审计风险的社会性

民间审计风险一般只涉及某个注册会计师和某个会计师事务所,其后果主要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损失。国家审计风险则不同,它更多地表现为政治、社会、心理、名誉等方面的损失。因为国家审计具有执法性质,审计行为一定程度上说属于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审计风险,所造成的后果远比民间审计严重得多,涉及的面也广泛得多。特别是当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因行政干预使审计偏离“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原则时,甚至可能引发对整个政府的不信任,影响范围更广。

(三)国家审计风险的复杂性

从国家审计风险的成因来看,除了审计技术方面的原因外,作为行政执法行为,程度不到位、证据不充分、定位不准、评价不当、处理处罚宽严失度都会产生审计风险。同时,即使行政执法行为得当,行使权力合理,但由于与社会期望,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立场、认识存在差异,也会产生审计风险。再者,还有很多来自外部的因素,如审计法律环境、行政干预、社会不良倾向等,都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国家审计风险影响的长久性

国家审计风险不仅涉及范围广泛,而且作用时间长,影响不易消除。审计风险对审计机关形象的损害,给审计人员心理造成的创伤,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要在社会重塑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形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国家审计风险造成的后果,还可能需要经历听证、行政复议、司法诉讼、判决和执行等环节,耗费较长时间才能告一段落,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又可能引发新的审计风险。

四、加强国家审计风险管理

我们分析研究国家审计风险的涵义、特征、表现和成因,就是要进一步探讨对国家审计风险加强管理,以实现对国家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风险环境,降低国家审计社会风险

降低这类风险首先是审计机关的内在要求,所以,审计机关必须为此首先付出努力,促进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1.整顿社会经济环境

当前普遍存在的内部人为控制、委托代理关系的滥用、会计信息资料失真及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也极大地干扰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社会经济环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整顿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严肃整顿会计信息虚假,减少不确定因素,使审计机关能掌握相对真实可靠的信息,减少被误导的可能性,降低审计风险。必须指出的是,强化审计本身也是整顿社会经济环境的一个重要措施。

2.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

国家审计是依法审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有效防范国家审计风险至关重要。必须尽快完善和健全审计法规体系,加强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尽量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及时创新机制,确保审计独立

体制风险是现阶段国家审计的主要风险之一。目前,要围绕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积极协调与有关领导机关的关系,建立有利于实现审计独立的工作制度,以降低体制风险。如经费保障制度、项目计划管理制度、审计结果独立公告制度等。经费要解决受制于财政的问题;项目管理要解决党委、政府、人大、纪委、检察、组织等多头交办问题;审计结果公告要能自主、随时。

(二)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关键是要加强审计业务管理

我认为,目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风险教育,树立国家审计机关全员风险意识

必须加强风险教育,增加审计机关领导和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而且,这种教育必须是以实事为根据案例教育,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所以,做好对审计风险案件的收集、分析、整理工作也就尤为重要。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管理水平

国家审计机关应建立和健全具有强烈约束性的内部管理制度,以管理制度作为控制手段,业务性控制与行政性控制相结合,达到减少和规避风险的目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和质量标准体系,业务回避制度,业务轮换和主审负责制度,复核稽查制度,审计执法责任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业务性内部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职责考评制,奖惩制度等行政性内部管理制度。国家审计机关还应改善内部管理协调,扩大信息交流和信息资料的分析利用,提高信息共享水平。

3.规范审计过程,加强过程控制

规范审计过程是减少和防止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严格规范审计程序。现在的国家审计机关属于政府权力部门,而且随着社会对审计工作信任水平的提高,审计的权力也随之扩大,审计的权威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民主意识的增强,政治文明的发展,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也在不断加强。因此,国家审计在开拓、创新、发展中,必须不断加强自我约束,以防止滥用、错用审计权力。其中,必须不断加强自我约束,以防止滥用、错用审计权力。其中,主要的措施就是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

(三)全面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内容

提高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当前国家审计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审计工作的特性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水平,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是相辅相成的。审计人员敬业精神、道德自律,已是各国审计界的共识。

二是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鉴于我国国家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现状,应加强业务培训,补充和更新与审计相关的各种知识,改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三是提高审计人员政策法规应用水平,使审计人员能够熟练准确的加以应用。

四是开展计算机和网络化知识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和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审计方法的科技含量,以应对科技发展而增加的风险。

2.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采取的措施

提高审计干部的整体素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审计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增加审计人员的专业管理经验。现在审计人员是封闭式管理的,这不利于提高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是要强化审计干部的后续教育。现在知识更新快,形势发展快,没有良好的后续教育,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就很难及时跟上要求。在全社会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今天,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审计人员的知识领域。通过后续教育,加快学科融合、渗透,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是扩大实务与理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审计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国家审计应当主动加强与研究机构的联系,反映问题,沟通信息,提供研究素材。通过提高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水平,可以同时提高审计专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加强与专门研究机构的交流,是提高理论对审计实践指导,避免审计研究短期化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