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TCL vs 海尔:海外并购是与非

tcl消化不良

tcl的舞步是退。

11月11日,tcl集团(000100)发布临时公告称,公司将放弃原本既定的收购兼并项目,并拟取消半导体制冷项目、终止2.4g无绳电话项目。涉及的9.45亿元资金将变更为补充公司流动资金。这笔金额占募集资金总额的37.59%。

公告说,半导体制冷项目计划总投资1.95亿元,目前尚未投入;2.4g无绳电话项目计划总投资1.77亿元,已投资2700万元,剩余资金不再投资;兼并收购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已投资2.31亿元,剩余资金中的6亿元拟变更。

tcl集团方面解释说,半导体制冷和2.4g无绳电话项目两个项目一旦实施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决定不再追加投入。至于放弃原本既定完成的“收购兼并”项目,tcl方面的解释是,当初集团整体上市时,在招股说明书中曾计划将10亿元资金用于兼并收购一至两家国内外与公司主业相关的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后,主业之一的手机业务进行了跨国并购,投入5500万欧元与阿尔卡特组建合资公司;并购汤姆逊后的彩电业务规模迅速扩大。目前这两个国际化并购项目仍在整合重组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流动资金。“如果目前继续实施新的大规模并购会分散公司资源,使公司运营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将募资变更为流动资金更符合公司现状。”

tcl称,上述项目变更直接使tcl集团一下子多出了9.45亿元的流动资金,公司也将为此节省财务费用3742.2万元。分析人士认为,自去年以来,tcl集团进行了一系列以国际化并购行动,但高速扩张给tcl带来诸多问题。事实上,tcl集团所处的彩电和手机两大行业,均存在着由于行业内部过度竞争及其他因素引发的全行业盈利下滑的风险,而tcl集团前期的收购合并如果不能成功整合,将继续拖累其赢利能力。

而对于此前有媒体报道称“tcl集团很有可能要重新调整战略部署,李东生正在考虑中止与阿尔卡特的合作”一说,tcl方面未作评论。

世事总是出人意料。仅仅在一年前还,tcl是海外并购舞台上的明星级企业。这一年,tcl通过并购重组汤姆逊彩电、阿尔卡特手机,一举从一家区域性企业,跻身为业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的跨国公司。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家“跨国”企业的规模虽然在飞速膨胀,盈利却并未因此而增加。相关公开数据显示,tcl集团2004年合并报表后的净利润仅为2.45亿元,较上年度的5.7亿元有较大下降。tcl2005年三季报显示其亏损已经达到11.39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79%,已经快赶上亏损13亿元的科龙了。同时,tcl集团发布了2005年度业绩预亏公告。

导致tcl整体业绩下滑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其彩电合资公司tte、手机合资公司tcl阿尔卡特(ta)和控股子公司tcl移动。事实上,tcl集团去年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双方的合资公司一直存在诸多难以磨合的矛盾。tcl总裁李东生曾表示,由于并购时过于草率和冒进,出现了很多未预计到的新难题。尽管tcl为该公司派出了ceo、cfo等要职,但由于是由万明坚等tcl移动高层兼任,本身就为国内市场应接不暇,而国际化管理团队较弱就导致了本来可以进行的业务协同无法推进,在失控状态下,公司出现巨额亏损不可避免。

而tcl收购汤姆逊18个月后仍未能实现盈利,对此,中国证监会的前任副主席史美伦认为,“tcl和阿尔卡特与盈利还有距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则表达了更为极端的看法,他认为“tcl收购汤姆逊是个灾难!

海尔:折戟美泰克再战大宇?

差不多就在tcl宣布冻结其海外并购计划的同时,另一家电巨头海尔却传出再度卷入海外并购的消息。据《金融时报》星期五报道称,韩国大宇电子公司(daewooelectronics)债权人日前宣布将其以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以偿还债务。按照债权人网上公布的计划,将在明年上半年完成对大宇电子的出售。据知情人士称,许多中国的竞争对手公司和私企集团对于收购大宇电子公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金融时报》称,目前债权人已经指定荷兰银行(abnamro)、普华永道(pwc)会计师事务所和友利(woori)银行代为寻找一个合适的买家,而且投资银行们称他们已经联系了中国家用电器制造商中的龙头企业海尔集团,并征求其收购意向。

大宇电子公司是在2002年大宇集团不堪800亿美元的债务重负而分崩离析之后成立的公司。据了解,大宇电子的主要债权人包括韩国资产管理公司和伍里银行,过去几年里,该公司一直致力于大规模重组,希望籍此扭亏为盈。2004年,大宇电子未计入利息、税费、折旧和摊销前净利润超过1亿美元。大宇电子预计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9.6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等数字产品。

大宇电子的现金流还吸引了私营投资集团的高度关注,尽管韩国劳动法禁止通过裁员削减运营成本。一些分析人士对大宇电子是否能为债权人带来10亿美元收益提出质疑,因为大宇电子的利润率仅有三星电子等市场领先者的一半。

据分析人士称,收购大宇电子是进军国际市场和打造知名品牌的机会,但10亿美元的售价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有较大难度。海尔、tcl等是中国少数有资金实力参与竞购的企业,但tcl目前已明确表示暂时中止新的海外兼并项目。而一旦海尔收购大宇电子成功,将大大加强其在黑电方面的实力。据统计,海尔集团2004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016亿人民币。此外,来自山东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及各大银行的信贷支持,都将为海尔“护航”。

目前,大宇电子、海尔集团等各方面均未就此发表任何评论。

海外并购是与非

与tcl迫于业绩压力而暂定停并购计划所不同的是,海尔迄今为止在海外并购方面还鲜有斩获。而其国内竞争对手如tcl、海信等近一两年均有较大的并购动作。

作为国内最大的家电巨头,海尔目前占领国内21%的市场份额,但其在国际市场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理想却一直未能实现。据了解,海尔从1998年宣告开始走向国际化,张瑞敏给海尔国际化定下的目标是海外业务要占到海尔集团整体业务的2/3。但直到去年,海尔的主要家电产品在美国还处于贴牌销售阶段,远非美国的主流家电品牌。据悉,2003年,海外业务占集团整体业务的比例约为14%,与理想相距甚远。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家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的企业一直不懈地在为此奋斗。今年初,海尔曾出价12.8亿美元欲收购美国家电巨头美泰,希望籍此获取美国家电市场的主流地位,但最终却败给了竞购对手惠而浦。据分析师认为败因在于无力抗衡惠而浦报价、对整合美泰无信心。

事实上,在海尔收购美泰的问题上,业内一直存在诸多非议。有分析师指出一旦收购成功,海尔将面临整合美泰的难题。因为根据海尔2004年1.78%的利润率和4.29%的研究开发经费来看,海尔在这些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数据指标上表现出弱势,而这令业内对其收购美泰之后的后续经营能力产生质疑。

另外,海尔收购之后该怎样保证品牌操作成功也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

目前由于产业转移的驱使,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海外扩张已蔚然成风。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企业开始成为国际市场一系列重大并购的买家。根据摩根大通近日完成的全球产业并购报告,2005年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总额是62亿美元,这个数字在2004年是近48亿美元,而2000年则只有18亿美元。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在发达国家的并购案例中,跨国并购只占很小一部分,因为跨国并购会受到公司、国家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风险较大,“全球的并购案,有一多半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

tcl是前车之鉴,印证了海外并购的艰难性,而韩国大宇恰好也是一个绝佳的教材。上世纪90年代,大宇曾是韩国第二大产业集团的大宇集团,迫于市场压力走上了全球性大收购的道路。大宇创始人金宇中热衷于世界化经营,盲目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收购,尤其是在东欧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低价收购了大量不良企业。到1998年底,大宇集团发展成为48个子公司,共有396家海外法人。但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其利润并未同步增长。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了韩国的银行,大宇在银行回收贷款的情况下,被债务逼入了绝境。

在分析日韩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原因时,有不少专家指出,这是因为日韩企业的文化很难和并购企业的文化相融合,而缺乏务实性的规避短期风险的投资规划、缺乏长远战略性考量的思维,则是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索尼以34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案就是如此。此案被专家定义为“简单且草率”——尽管收购从表面看来,是优势互补,能分散产品风险,但接下来的经营状况却大大超出索尼的预想。到1994年时,这些美国人已经让索尼背负了2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